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

学术研究

  • 基于改进Transformer神经网络的铁路大型客运枢纽短时客流预测

    孙超;

    针对铁路大型客运枢纽短时客流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Transformer神经网络模型,可进行复杂时序特征提取与多特征融合。该模型以基础到达人数、历史进站客流、星期、到达方式和天气等多维特征为输入,首先通过门控循环单元(GRU)模块挖掘近期客流的时间依赖性;随后引入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模块,以捕捉长时历史客流的关键关联;最后借助全连接网络实现多源特征的深度融合与预测输出。对北京南站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常态预测场景中,改进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较XGBoost模型降低25.012%,较GRU模型降低11.765%;在周末高峰场景中,分别降低24.242%和9.091%。为铁路车站客流调度和资源配置提供了可靠的决策支持,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推广价值。

    2025年07期 v.7;No.7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市域列车与地铁车辆标准体系对比研究

    徐东辉;张闰琦;王令军;巩译泽;董珂;王全彪;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标准体系差异已成为制约都市圈“四网融合”的关键瓶颈,本文通过系统性对比分析市域列车与地铁车辆的技术标准,揭示两者在车辆设计、供电制式、列控系统及运维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冲突与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市域列车以“中长距离、跨网兼容”为导向,设计速度、轴重及供电制式显著区别于地铁的“高频短距”特性,导致限界标准、改造成本及运维逻辑存在差异。基于上海机场联络线、重庆城轨快线等典型案例,提出差异化标准优化路径,研究进一步指出,氢能源、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需同步纳入标准体系,为市域铁路与地铁的高效协同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2025年07期 v.7;No.79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 轨道几何三点弦测系统正矢算法研究

    赵雪玉;马占川;

    针对笛卡尔坐标系下轨道几何三点弦测系统存在的缺点,采用移动Frenet坐标系进行数学建模优化,重新建立了轨道几何描述的方程和三点弦测系统正矢计算模型;根据建立的频域方程和计算模型,方法一:已知任何一种车型的理论轨道DC、CB、DB弦长的情况下比较了通过线路公里标位置的移动计算出C点正矢;方法二:通过已知任何一种车型的理论轨道DC、CB、DB弦长的情况下解算出线路曲率进一步在计算出C点正矢;详细介绍了两种方法及其特点。研究结果表明:Frenet坐标系下,轨道几何描述方程简捷易用,三点弦测系统正矢计算模型直观清晰;在已知理论轨道几何情况下通过线路位置计算正矢的方法较为简便有效。

    2025年07期 v.7;No.7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植被覆盖山区铁路地质灾害航空遥感判识技术研究

    张璇钰;

    随着铁路网络向复杂山区延伸,植被覆盖使人工调查、光学遥感等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失效,导致隐蔽性灾害难以识别。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机载激光雷达(LiDAR)的地质灾害识别方法。以某山区运营铁路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化点云数据采集密度、地形增强显示算法、三维解译环境构建以及解译标志提炼等技术,研发微地貌特征自动提取和地质灾害识别方法,揭示植被覆盖条件下地质灾害的遥感特征。主要结论:基于点云抽稀及植被郁闭度反演方法,系统评估不同点密度对地形重建与地质灾害识别的影响;通过地形可视化增强显示和数据融合建模方法,提升地质灾害的识别精度。在模型分辨率为0.5 m的条件下,岩溶落水洞最小识别直径达1 m;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铁路灾害筛查与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7;No.79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基于BIM技术的铁路工程数字咨询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李子龙;贺晓玲;郭芳;张晨;

    随着国铁集团等部署铁路建设数字化转型,铁路工程咨询正朝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咨询服务应用已见成效,成为转型趋势。尽管主管部门颁布政策规范,但该服务模式研究仍处探索阶段,存在服务流程不标准、质量缺评价标准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基于BIM技术的铁路工程数字咨询为研究对象,提出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含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G1-CRITIC法确定权重,构建贴近度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用于服务质量评价。

    2025年07期 v.7;No.79 34-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市域(郊)铁路大跨度钢-混凝土混合梁连续桥设计

    李坤衡;李伟超;施威;杨欣然;

    大跨度无砟轨道钢-混混合连续梁为市域(郊)铁路桥首次应用,有效降低了梁高,减轻了梁体自重,减小了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地震力,工程造价较低,结合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研究混合梁结构设计等,主要结论如下:(1)桁架式空腹横隔板具有较大刚度及较好的经济性。(2)钢混梁施工难度大,重点在于钢-混段施工、钢梁整体吊装施工精度。(3)采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系统以满足抗震性能要求。(4)车-线-桥耦合动力仿真分析结构表明,该桥动力性能、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均满足要求。

    2025年07期 v.7;No.79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上跨既有电气化铁路的特大桥梁门式墩的承载式模板结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周兴利;

    门式墩是一种在跨越既有铁路线路的大桥建设中广泛采用的桥墩结构,其施工技术对于确保铁路运输的连续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新建的防城港至东兴铁路沙潭江双线特大桥跨越既有钦防线的工程作为案例,探讨并设计一种专用于门式墩横梁浇筑的承载式模板。该设计旨在显著减少上跨铁路桥梁桥墩施工对既有线路运营的干扰时间。针对承载式模板的力学性能分析,通过构建有限元模型来深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并详细阐述该施工方法的关键技术环节,以及归纳控制参数的计算依据,可以为相似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实践指导和经验借鉴。

    2025年07期 v.7;No.79 50-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基于列车数字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400 MHz列尾中继方案研究

    石晓光;

    为解决长大列车、长大隧道和山区弯道等复杂区段,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系统400 MHz通信方式的列尾机车台和列尾主机直通通信不畅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列车数字无线调度通信系统(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Train Dispatching,DRTD)的地面中继补强解决方案,利用DRTD连续覆盖的特点,采用车站共用天馈系统,区间共用光纤直放站的方式,叠加承载列尾中继业务。阐述该方案的逻辑架构、工作原理、基本功能、实现方式;并对列尾中继系统的方案、设备的改造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铁路列尾通信系统的提质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2025年07期 v.7;No.79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 无人机赋能的智能化铁路通信研究

    徐化雨;吕宵双;丁凤霞;郭瑞彬;宋宗莹;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铁路通信系统的演变和创新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国内外铁路通信技术的历史与现状、铁路通信业务需求等方面出发,进行全面梳理,并重点研究了无人机赋能的智能化铁路通信技术与应用价值。首先,重点探讨各国在铁路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其次,详细分析列车调度、列车运维、乘客服务及货运物流等多样化业务的多维通信需求,探究如何有效利用铁路通信技术支撑高效可靠的智能化铁路运输。在此基础上,分析无人机的特性与关键技术,探讨无人机如何赋能铁路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满足未来铁路运输系统在高效可靠、绿色智能方面的需求。

    2025年07期 v.7;No.79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